黄金分割律是几何数学中的比例关系,比值为1∶0.618……。在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有位著名的建筑师名叫维特鲁维斯,他在建筑设计中应用了这样的规则:“要把一个空间划分为惬意而美的两个区域,最小区域与最大区域的比例应等于较大区域与整个空间的比例”这一规则符合了“黄金分割律”。绘画上,黄金分割律体现为画面的长边短边之和与长边之比等于长边与短边之比。
古代绘画大师大都遵循“黄金分割律”作画。黄金分割律在构图中被用来划分画面和安排视觉中心点。画面中理想的分割线需要按下列公式寻找:用0.618乘以画布的宽,就能得到竖向分割线,用0.618乘以画布的高,就能得到横向分割线。用上述方法共能得到四条分割线,同样也得到四个交叉点。这四个交叉点常被画家用来安排画面的主要物象,使之形成视觉中心点。如委拉斯开兹的《崇拜耶稣》,其中小耶稣的头部正好处在黄金分割线的一个交叉点上,如图49。
黄金分割律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但不能将其绝对化。古典主义画家曾按照黄金律来塑造人体比例,这种无个性的理想化模式,使人物缺乏生动的真实感。
黄金分割与绘画艺术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由于绘画艺术的发展,促进了对黄金分割的研究。当时,出现了好几位身兼几何学家和画家的人物,著名的有派奇欧里、丢勒、达·芬奇等,他们把把几何学上图形的定量分析用到一般绘画艺术,从而给绘画艺术确立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他们看中并运用这个奇妙的比例,取得了不朽的艺术成就。达·芬奇《蒙娜丽莎》就是按照黄金比例来构图的,在他的著作和思路中表现出对数学应用的强烈兴趣,他说:“没有什么能不通过人类的探求而称之为科学的,除非它是通过数学的解释和证明的途径。“他还把欣赏的重点转移到使线段构成“中外比”的分割,而不是“中外比”本身,据说“黄金分割”这一名称就是他提出来的。
1509 年,帕奇欧里著有《神圣的比例》,达·芬奇在此书中为人体结构中的黄金比例作了一幅著名的插,图。达·芬奇在笔记里还就人体比例作了文字说明,他以大量的研究、观察和测量为基础,为包括头、眼、耳、手和脚在内的身体所有部分确定了大小和比例。他写到,一个人伸直的双臂的长度等于他的身高;人的肚脐位于身长的0.618处。
此外,画家们在人体绘画艺术中也充分运用黄金分割,他们发现按0.618来设计腿长与身高的比例,画出的人体身材最优美,但实际上的比例只有O.58。因此,古希腊雕塑作品如“执矛者”、“维纳斯女神”及“太阳神阿波罗‘’等都通过故意延长双腿,使之与身高的比值符合黄金分割,从而创造出永恒的艺术美。
黄金数的广泛应用
由于这样得出的0.618有许多极为宝贵的性质,因此,人们珍惜地称它为黄金数,称点C为黄金分割点,称这种分割为黄金分割。?黄金数0.618,如今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识,并被人们所利用。
▲高雅的艺术殿堂里,自然也留下了黄金数的足迹。画家们发现,按0.618∶1来设计腿长与身高的比例,画出的人体身材最优美,而现今的女性,腰身以下的长度平均只占身高的0.58,因此古希腊维纳斯女塑像及太阳神阿波罗的形象都通过故意延长双腿,使之与身高的比值为0.618,从而创造艺术美。难怪许多姑娘都愿意穿上高跟鞋,而芭蕾舞演员则在翩翩起舞时,不时地踮起脚尖。
▲1483年左右,达芬奇画的一副未完成的油画,包围着圣杰罗姆躯体的黑线,就是一个黄金分割的矩形,当时达芬奇似乎有意利用这一黄金分割的比值。《检阅》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舍勒特的一副油画,它的画杠结构比例也正是0.618的比值。英国画家斐拉克曼在名著《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一书中,工绘有96幅美人图。每一幅画上的美人都妩媚无比婀娜多姿。如果仔细量一下她们的比例也都也雅典娜相似。
黄金分割在绘画中的具体体现
(一)布局构图中的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在绘画的布局构图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一幅绘画作品如果没有很好的布局,就不会很成功地体现它的每一个细节,因为其所需关注的焦点也就不能突示地很明显。布局,是指艺术作品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设计规划画面中的各组成元素之间位置上的宏观分布态势关系;构图主要表现在布局中对点、线、面的应用,多是主要表现对象或是视觉中心所处的位置,在中、近景构图中多是景物主要部位所处的位置。在绘画作品中经常被使用的构图有:水平式构图、垂直式构图、S形曲线式构图、对角线式构图、X形、十字形构图、三分法式、三角形构图、环形构图等等,每一种构图都能形成自己的特色美感,对表达主题和氛围的营造有很大作用。在布局构图中巧妙运用黄金分割法则,会让画面主次分明,在视觉上给人们呈现和谐美观的感受。
在中国传统画中也十分注重布局构图,一般被称为“章法”。章法是中国传统画表达作品主题思想和获得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王维在《山水论》中谈到:“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此是诀也。”其中的“丈山、尺树、寸马、豆人”成为了山水比例的一个经典描述,它强调在一定的空间里合理地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能
表现主题思想和具有美感效果的艺术整体,从而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一整套的比例衡量标准。
(二)个体比例中的黄金分割
美学中的比例,多指一种事物在整体中所占的份额,或者同一事物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大小比例关系。毕达哥拉斯认为,一件艺术品的成功要依靠许多数的关系,要讲究各个部分之间的对称或者适当的比例;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美学观点是:美是客观事物和谐的比例,美感源自于比例。在观察周围的世界时,如果当我们能够应用黄金分割这个奇妙的比例法则,就会发现它的应用相当广泛:日常生活中的信用卡、书本、门窗等运用了黄金矩形,屏幕的纵横比的设计接近黄金分割值,生物界的树叶的长宽之比,以及人体无一例外地包含着奇妙的比例之美。
意大利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的绘画达到继古希腊之后的第二次高峰,具有极高的艺术和科学双重性,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充分体现数学与绘画的天然联系,成功地运用黄金分割比,因此成就传世的经典作品。下面我们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人体比例并结合达芬奇的画作作深入的探讨:
达芬奇的钢笔画素描《维特鲁威人》展现出了比例精妙与和谐而颇得世人好感,代代流传,是世界公认的有着“完美比例”的人体。画中的中年男子是古罗马杰出的建筑家维特鲁威,而达芬奇创作这幅画是受到了他在《建筑十书》中关于人体比例和黄金分割的一段描述的启发:“人体中自然的中心点是肚脐,因为如果人把手脚张开,作仰卧姿势,然后以他的肚脐为中心用圆规画出一个圆,那么他的手和脚趾就会与圆周接触。不仅可以在人体中这样地画出圆形,而且可以在人体中画出方形。即如果由脚底量到头顶,并把这一量度移到张开的两手,那么就会发现高和宽相等,恰似平面上用直尺确定方形一样。”
这幅画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正方形的下边线外切于圆周,切点刚好是下边线的中点;双手平展时,两手的指尖刚好触到正方形的左右边线,并且与其垂直,即双臂平展时的长度与身高相等;两手举到正方形上边线与圆周的交点处时,恰好和头顶等高。整个人体不论是哪个姿势在圆圈和正方形内都显得十分协调。我们以肚脐为中心,手指和脚趾为端点,连接起来的线段可以形成多种几何图形,而且它们都是柏拉图正多面体(包括:正四面体、正六面体、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平面化的基础元素。?《维特鲁威人》所体现的人体黄金比例有:肚脐是头顶到足底的黄金分割点;咽喉处在头顶与肚脐的黄金分割处;肘关节在肩关节到中指尖的黄金分割位置等等。这一人体比例关系的理论依据是古希腊哲学家的“艺术模仿自然”以及“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的神圣比例关系上”,也就是说人体的每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可以相互换算,从而形成一个无限往复的和谐、统一的整体。
近代学者研究发现在达芬奇的许多作品中人体各部分的比例都满足黄金分割,比如在《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画中,达芬奇就反复多次应用了黄金分割:首先这幅画的尺寸采用的是黄金矩形;如果在蒙娜丽莎的脸部周围画一个矩形也是黄金分割;她身体的许多部分是根据《维特鲁威人》的比例进行黄金分割。蒙娜丽莎因为她那神秘莫测的微笑而著名,她的微笑若隐若现,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没有明确的界限,让人捉摸不定。这其中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与斐波那契螺线的运用有一定关系,这幅画将蒙娜丽莎的鼻子作为视点设置在斐波那契螺线的中心,透视画法呈现的光暗、颜色的对比,所引起了一种朦胧的视觉效果。而且螺线的轨迹依次经过下颔、头顶、肩膀和右手,使得整幅画看上去更符合人类的审美视觉,而成为他对人体结构比例研究的一个结晶。如果只是纯粹地使用的绘画技巧而没有科学的渗透,蒙娜丽莎也不会具有穿越百年的魅力。
(三)艺术配色中的黄金分割
在绘画作品中除了宏观的布局构图和微观的个体比例,配色原理也可以通过黄金比例达到绝妙的效果。颜色的使用在绘画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色彩的搭配会体现出艺术家独特风格,有时候还可以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和思想的表达。每种颜色都具有色相(色彩的名称)、明度(色彩的明亮程度)、纯度(色彩的饱和度)这三个属性,两种原色混合后会产生间色,例如黄色与蓝色可以调和出绿色,而两种原色的比例不同就会调和出来不同的色相。配色的类型分为两类:类似配色和对比配色,其中类似配色多使用颜色的调和。和谐的色彩不是绝对的,它是一种中和的、抽象的、纯视觉化的色彩搭配,有多样的统一的意义。调和与对比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构成了色彩的基本格调,从而产生了美感。
一种间色的调配所使用的两种原色的比例当然不是一比一的,人们往往习惯采用的调配当量是:黄3+红5=橙8、黄3+青8=绿11、青5+红8=紫13??我们可以发现调配量正好符合斐波那契数列,因为相邻的斐波那契数的比值随序列号的增加而逐渐接近黄金律,所以按照这种比例调配出来的颜色就比较合适、自然,给人以美感。因此,只要我们找出了符合的黄金分割比例就可以自由地对各种间色进行更复杂的调配,得到满意的结果。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擅长运用色彩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他采用的点彩画法极大地增强了色彩的表现功能,并将其提高到审美的境界,对后来的表现主义有极大的影响。
这幅《向日葵》把黄色铺陈得饱满华丽,表现了他高昂的创作激情,把高纯度的暖色进行夸张,冲破了前期印象派理性地对自然色彩真实反映的束缚,强调主观意识的真情实感而对客观事物进行再塑造,使色彩不仅仅限于表象的陈述,更是一种情感上的独特表达,极大地丰富了艺术感染的精神内涵。他使用了大面积的柠檬黄为背景,橘黄色为向日葵的主色调,土黄色的桌面,他用错综的浓色笔触表现出各种黄色的细小微妙差别,从而使整幅画作色阶丰富饱满。这幅画用大面积的色块并置这种类似配色方法,间以少许绿色和黑色作以对比配色产生出来对比和谐的最佳效果,我们只要把握了类似配色和对比配色之间的比例关系,会让画面的色彩更加富有张力。
三、总述黄金分割法则的审美意义
黄金分割作为一条美的定律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使用,成为人们习惯的形式法则,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着我们意想不到的神奇作用,给人们带来无限美感。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就是由一定数量关系构成的和谐,而黄金分割的审美意义的核心是和谐,正如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和谐的本质就是差异”。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的各种差异,这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各种事物的比例是由事物的差异本质构成的,黄金分割作为平衡事物之间差异性的比例,完美地体现着差异共存的。黄金分割所体现的美无处不在,在人类发展历史中,凡是创造美的活动都集体默认地遵循一定客观特定的自然规律,黄金分割包含了合理的、美的因素,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是按照事物的内在尺度来确定比例关系,从而切中人们的审美心理,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因为黄金分割比例是可以代表宇宙万物和谐性法则的一个缩影,所以有人说,凡符合黄金分割律的总是最美的。绘画作为视觉艺术,要求有高度的创造性和多样性,因此它只有把数学原则作为理论和技巧依据才会获得真实的效果。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要体现一定的数量关系,才会使各个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恰到好处的协调一致,才能充分反映和发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黄金分割是绘画领域里最高的审美标准,也是最科学、最美的象征,因此分析黄金分割在绘画中的体现是为了让数学知识更好地为艺术服务,也是为了让艺术有科学合理的审美角度和解释,让数学与艺术完美地交融,渗透到生活提高我们的审美欣赏品位。